產品中心
聯系我們
石家莊高新區天瑞冶金設備有限公司
地 址:長江大道9號筑業花園廣場EB802
電 話:0311-87032540
傳 真:0311-85118746
總經理:孫瑞岐
手 機:13703117034
Email:sccs888@126.com
天瑞設備,品質卓越。公司總經理孫瑞岐先生和全體員工竭誠歡迎各位新老朋友前來洽談合作,攜手并進,謀取雙羸,共同發展,開創未來!
地 址:長江大道9號筑業花園廣場EB802
電 話:0311-87032540
傳 真:0311-85118746
總經理:孫瑞岐
手 機:13703117034
Email:sccs888@126.com
天瑞設備,品質卓越。公司總經理孫瑞岐先生和全體員工竭誠歡迎各位新老朋友前來洽談合作,攜手并進,謀取雙羸,共同發展,開創未來!
行業常識 >
冶金設備國產化之路艱難依舊
作者:phpcms 發布于:2017-07-26 15:36:37
編者按:"十一五"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制 訂當中,近來本周刊接到冶金設備企業讀者打來的電話,希望能在報紙上看到一些專家關于冶金設備發展前景的報道,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汪建業,請他就冶金設備國產化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機械周刊:近來有很多冶金企業來電話希望能夠就行業的發展,請專家解答一些問題。我想首先請教您就裝備國產化方面的一些事情。我們注意到,有些企業對目前整個行業的發展充滿憂慮。 汪建業:冶金設備發展現狀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從整個經濟發展分析,由于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近幾年來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經濟隨著鋼鐵工業快速增長得到了發展,每年增長速度均在30%~45%左右,是前所未有的。 機械周刊:事實肯定不像看到的數字那樣樂觀吧? 汪建業:是的。 機械周刊:主要是什么問題? 汪建業:國外冶金設備的產品占國內市場40%左右,特別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連軋成套設備、連鑄連軋成套設備等,大多數仍以國外產品為主,我們還沒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 而且冶金設備制造業的經濟效益十分低下,就算經營情況最好的去年,全行業利潤也只有0.65億元,利潤率僅為0.47%,實際冶金設備制造業增產并未增收。 機械周刊:那國產化裝備的技術水平一直就沒有什么進步嗎? 汪建業:冶金設備近幾年新產品開發和科技開發取得了重大的進步,這為今后的冶金設備實現國產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例如,鞍鋼和一重合作分別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700熱連軋和1780冷連軋兩套大型成套設備,這標志著我國已突破并掌握了連軋成套設備的制造技術、工藝生產控制技術的兩大核心技術,并能將這兩大核心技術匹配和應用于實際生產工藝中。 首鋼和二重合作研制成功3500mm中厚板軋機,為我國短缺的中厚板生產創造了技術基礎。 還有很多例子也能說明問題。如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與山東民營企業合作研制成功冶金行業所需的萬噸油擠壓機,為擠壓大型和精密的金屬型材提供良好的裝備。 機械周刊:但是這些成績似乎對整個行業來說是杯水車薪。 汪建業:冶金設備存在的問題確實比較多。 機械周刊:都有什么問題? 汪建業:首先,引進設備太多,那些引進設備按價值比來計算,最多的時候占國內市場的比例達45%,最低也有37%。據初步統計,近20年,鋼鐵工業引進裝備已達200億美元,而同期冶金設備國內產值也不過2000多億人民幣。進口冶金設備按正常的價值比應占15%左右。而國有鋼鐵企業采購國產成套設備相對民營企業比例較低。 另外,冶金設備制造企業效益低下,沒有經濟實力從事新產品開發,這增加了實現冶金設備國產化的難度。 機械周刊: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汪建業:這應該總結一下冶金設備國產化歷程的教訓。55年來,我國冶金設備國產化經歷了不同發展的歷史階段,特別是近十年,教訓更為沉重。 首先,1994年以后,過分強調以重大裝備引進為主,使政府有關部門失去調控職能,設備制造企業成了外商的"打工仔"。重大成套設備制造往往以國內企業還沒有第一套制造業績為由,將工藝及設備由外商總承包和總負責。這樣國內工藝設計單位僅為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選型的參謀角色。這一階段的教訓是國家失去了對重大裝備國產化的協調職能,冶金設備制造企業失去實現國產化的積極性,業主失去了降低投資和低成本補充備品備件的機會,設備國產化工作進展十分艱難。 其次,業主(用戶)在引進設備和工藝生產控制技術之后,為了保證自身生產和近期利益,未能及時消化其技術,不能及時總結和掌握其技術并推廣應用。部分冶金企業甚至排斥國內開發的生產工藝控制技術及新產品,嚴重阻礙了設備國產化的實現。 機械周刊:發展到現在是不是情況有所改變呢? 汪建業:現在情況更糟。冶金設備的開發和應用是一項工藝生產和設備研制必須緊密結合的工程。凡是二者分離就會導致進展艱難。我國因為體制的原因,開始是生產工藝開發與設備制造研制分離,現在可以說是生產、工藝和設備三者分離,各行其是,致使生產技術、工藝技術和設備技術三者無法成套。因此,雖然設備制造企業掌握其制造技術,但因未能掌握生產工藝控制技術,所以失去了承包設備的機會。為此,冶金設備國產化因生產工藝技術與裝備技術分離而變得舉步維艱。 機械周刊:我們需要采取怎樣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汪建業:我認為我國冶金設備國產化應遵循以下兩條思路。 1.冶金設備國產化應以冶金設備制造企業為主。建議在全面滿足業主生產工藝技術的前提下,業主委托冶金設備制造企業牽頭,進行成套設備的引進。設備制造企業不但承擔引進技術、消化和開發,還應承擔今后業主生產過程中發生問題的處理和備品備件的供應等責任,并保證該成套設備國產化的實現。與此同時,設備制造企業還應邀請工藝設計院、所參與其引進和技術消化,保證制造技術與生產工藝技術的匹配開發,真正實現冶金設備國產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明確和保證實施設備國產化的主體責任和權益。設備制造企業才能由被動打工地位變為主動研制開發地位。 2.以市場換技術。具有一定批量的成套設備,由國家相關部門協調實施,以捆綁方式實施市場換技術,應由業主或政府采購機構委托設備制造企業牽頭,負責組織工藝設計單位對其引進設備進行全面消化吸收和推廣應用。 機械周刊:做到上面兩點就可以了嗎?還有其他輔助條件么? 汪建業:冶金設備國產化還需要一些保證條件及政策支持。 首先在思想認識與輿論上要多加引導。要把實施重大裝備國產化提升到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和體現國家意志的高度來認識。對鋼鐵企業來說,也是降低投資和長遠利益的保證。 其次,經濟政策上給予一定的保證措施。 機械周刊:請簡單說一下。 汪建業:例如,凡是研制的冶金重大成套設備,均按新產品對待,實施免稅,凡是進口冶金重大裝備,均不得減免關稅。 冶金工業重大項目所需的重大成套設備,凡是業主采購國內設備的,國家可以提供財政貼息貸款的優惠政策,否則不給以其優惠政策。 凡承擔冶金重大裝備國產化的制造企業,其完成該項任務所需的技改投資和研制資金,國家提供財政貼息貸款,或者提供部分研制費用的補貼。 國家設立重大裝備風險保證基金。凡業主對使用第一套國產化設備不放心的,為避免業主風險,可以用風險保證基金進行擔保。 另外,國家干預的措施也很有效。如對某些重大的裝備,若外商不愿轉讓技術,國家應進行干預,要求外商必須與國內設備制造企業合作,并轉讓其技術方可進入市場。有時政府不便出面,也可要求行業協會出面干預并協調(資訊來源:中國工業報)